中医视角下的心悸:病因与调理之道,中医对心悸的认识 ,在中医理论中,心悸通常被称为“怔忡”或“心慌”。它并非单一病症,而是心脏功能失常的一种表现,可能源于心血不足、气滞、痰饮、瘀血等多种病因。《黄帝内经》中有云:“心主血脉,心动则血行,心静则血归。”心悸的发生,往往揭示了心脏气血运行的不协调。
1、中医对心悸的分类与病因分析
1. 心血不足:表现为心悸乏力,面色苍白,多因劳累过度、营养不良或久病耗伤所致。此时需补益心血,常用当归、黄芪等药材。2. 气滞:心悸时有胸闷,情绪波动明显,常见于情志不畅、饮食不调。疏肝理气是治疗的关键,选用柴胡、香附等药物。3. 痰饮:心悸伴胸闷,咳痰多者,属痰湿阻滞,宜用茯苓、白术等化痰利水。4. 瘀血:心悸痛如针刺,舌有紫点,需活血化瘀,川芎、桃仁是常用选择。
2、中医调理心悸的方法
中医调理心悸,除了药物治疗,还强调生活习惯的调整。如保持良好的作息,避免过度劳累;饮食上宜清淡,少食油腻、辛辣;适当进行有氧运动,如太极拳、散步,有助于调节心肺功能。同时,心理调适也很重要,学会舒缓压力,保持乐观心态,有助于改善心悸症状。
心悸中医叫什么病,中医对于心悸的认识深入细致,主张整体调治,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。通过调整体质,平衡阴阳,心悸往往能得到有效的缓解。然而,对于严重的心悸症状,应及时就医,以免延误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