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栓性疾病发病率致残致死率居高不下_久康资讯网
健康
久康资讯

血栓性疾病发病率致残致死率居高不下

发布
血栓性疾病发病率、致残致死率居高不下,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:
一、发病率高的原因
生活方式因素
不良饮食习惯:现代社会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,高油、高盐、高糖食物摄入过多。长期食用这些食物会导致肥胖、高血压血脂等,而这些都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。例如,经常吃油炸食品和加工肉类的人群,患血栓性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。
缺乏运动:随着科技的发展,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趋于久坐不动。办公室职员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,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。缺乏运动使得血液循环减慢,血液黏稠度增加,容易形成血栓。据统计,长期久坐的人群患血栓性疾病的概率比经常运动的人群高出数倍。
吸烟与饮酒: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,促进血小板聚集,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。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影响血液的黏稠度和凝血功能,增加血栓发生的可能性。
基础疾病因素
高血压与糖尿病: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升高,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,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,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,血液黏稠度增加,这些都为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。我国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,这也使得血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相应增加。
心血管疾病:冠心病、心房颤动等心血管疾病患者,心脏功能受损,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状态发生改变,容易形成血栓。例如,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内的血液流动紊乱,容易形成血栓,一旦血栓脱落,可能会导致脑栓塞等严重后果。
年龄与遗传因素
年龄增长: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体的血管逐渐老化,血管壁弹性降低,内膜粗糙,容易形成血栓。老年人身体的代谢功能下降,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也会发生变化,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。
遗传因素:某些遗传因素会增加血栓性疾病的易感性。例如,一些人存在基因突变,导致血液中凝血因子活性增强或抗凝血因子缺乏,从而容易形成血栓。家族中有血栓性疾病史的人,其患病风险也会相应增加。
二、致残致死率高的原因
血栓形成部位的影响
脑血管血栓:当脑血管发生血栓时,会导致脑梗死。脑梗死会引起脑部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坏死,从而出现肢体瘫痪、言语障碍、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。如果梗死面积较大或发生在关键部位,如脑干,可能会危及生命。
心血管血栓:冠状动脉血栓可导致心肌梗死,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坏死。心肌梗死会引起胸痛、心律失常、心力衰竭等症状,严重时可导致猝死。即使经过及时治疗,患者也可能留下心功能不全等后遗症。
肺血管血栓:肺栓塞是由肺动脉或其分支被血栓堵塞引起的。肺栓塞病情凶险,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、胸痛、咯血等症状,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和休克,死亡率较高。
诊断与治疗的挑战
早期诊断困难:血栓性疾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,容易被忽视。例如,深静脉血栓形成初期可能仅表现为下肢肿胀、疼痛,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的肌肉劳损或水肿。而当出现明显症状时,病情可能已经较为严重。
治疗复杂性:血栓性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、凝血功能等因素。溶栓治疗、抗凝治疗等虽然可以有效溶解血栓或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,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,如出血并发症等。对于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,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取栓,但手术风险较大,患者的预后也难以确定。
并发症的影响
血栓后综合征:深静脉血栓形成后,即使经过治疗,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现血栓后综合征,表现为下肢肿胀、疼痛、色素沉着、溃疡等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器官功能损害:血栓性疾病可导致多个器官功能损害,如脑梗死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、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功能不全等。这些器官功能损害往往难以完全恢复,会长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,甚至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。

TAG:健康 | 资讯 | 血栓 | 疾病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9heal.com/news/222680.html